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

护理范文精选

护理

护理范文第1篇

1.管理主体及管理内容

护理院主要管理部门有三个,分别为民政局、卫生局及社保局,其中民政局为主管部门,卫生局及社保局为业务主管部门,三大部门在民政局牵头下,对护理院进行共同管理、联合监督。其中民政局主要负责护理院建设补贴及运行补贴的审核及发放、护理院年终考核评定;社保局主要对获得医保定点单位的护理院进行医保资金的审核及发放、药物使用及处方检查,保证用药及费用使用的规范合理;护理院作为医疗性质的机构,卫生局主要对其医护人员资质进行审核、对医疗护理质量进行监管,并制定护理院收治对象、医疗及考核制度等规范文件,保证护理院正常运行。

2.服务项目及服务对象

护理院服务项目主要有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及临终关怀,其中以医疗护理为主,临终关怀比重不断上升。护理院收费项目包括床位费、护理服务费、伙食费及水电杂费等。入住护理院的患者每月约需缴纳4000元住院费用,其中95%的入住护理院患者享受医保待遇,个人只需承担床位费的5%;扣除医保补贴后,个人每月仅需支付约1500元的住院费用,与目前苏州市平均退休工资相当,50%的受访老人表示可以承受护理院费用。苏州市卫生局2009年制定的《苏州护理院收治对象规范》具体规定了护理院收治范围,本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苏州护理院80%的入院患者年龄在80岁以上,入院病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及糖尿病(比例分别为40%、45%、30%),生活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比例达73%,患者住院时长较长,35%受访患者入院时长达13个月以上。

3.行业自治协会

2010年,苏州市护理院行业自治协会暨康复护理协会正式成立,隶属于苏州市基层卫生协会,实行行业互帮互助及自我管理,为社会团体性质。行业会长由苏州福星护理院院长担任,由民主选举产生。行业协会在沟通护理院办院经验、向部门反映护理院具体诉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苏州市老年护理院运行存在的问题

1.专业护理人才缺乏,护理质量差

医疗护理是老年护理院的重要职能之一,护理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好坏。老年护理院由于其特殊性,不仅需要护理人员承担医疗护理职责,而且还要满足患者生活护理、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康复娱乐等较高层次需求,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但现实中护理院面临护理人员难招聘、人员流动性大等困难,调查显示,17%的受访人员认为护理院工作平台完全不能满足自己职业规划需要,63%的受访人员表示对目前工作不太满意,50%的护理人员有跳槽意向。而导致人才招聘困难、队伍稳定性差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得不到社会尊重、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职业上升空间有限、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风险高等。

2.监管部门职责交叉,导致部门资源浪费

护理院的主管部门虽各有职能分工,但仍存在职责交叉、业务纵横交错的情况。例如在社保局审核医保基金发放、民政局对护理院进行年终考核时都需审核护理院人员资质、设备等内容,这与卫生局职责重叠,导致检查内容重复,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走访苏州市护理院过程中,许多院长反映一年有四个月的时间要忙于各主管部门的日常检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院正常运营。

3.护理院经济补偿不足,致使机构发展缓慢

苏州市护理院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作机制,而护理院提供的是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投入大、收益慢等特点使得以民办非营利性为主的苏州市护理院必定在运行中存在资金困难问题。虽然护理院有来自医保和民政的补贴,但近年来并未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补贴标准,补贴远不能维持护理院正常运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护理院的发展。

4.缺乏明确政策规章,导致护理院不规范

运行随着居家养老成本的提高及家庭养老观念的变化,具有“养、医、护”三重功能的护理院成为许多老年人养老的理想选择。一些护理院在利益驱使下,将不属于护理院收治对象范围内的患者收进护理院,一方面导致护理床位紧缺,影响了护理服务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造成医保资源的浪费。尽管苏州市卫生局明确规定了护理院收治对象,但由于具体出入院标准和转诊标准的缺失,患者出入院在执行上缺乏依据及刚性。以苏州某护理院为例,平均住院床日为121.19天,而“押床”现象与护理院康复职能背道而驰。应明确护理院与养老院、康复院及其他医疗机构的职责界定,在评估基础上,将患者送到适宜机构。另外,国家2011版《护理院基本标准》规定护理院应设立临终关怀科,但由于并未明确临终关怀科设置的具体标准,因此在执行上存在很大困难。

5.行业协会职责有限,不能很好代表和维护行业利益

行业协会是群众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与护理院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康复护理分会在正式成立后承担着互帮互助、开展医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重要职责,协会会长、副会长都是经选举出来的护理院院长,但由于他们忙于自身所在护理院事务,并没有太多精力投身于行业协会管理,使得行业协会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康复护理分会隶属于苏州市基层卫生协会,基层卫生协会多数工作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职员挂职,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致使协会丧失独立性及自主性,不能很好代表及反映护理院的利益诉求。

三、完善护理院运行的路径选择

1.加强护理人才培养,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应加大对护理人才的培养,鼓励高等院校开设护理教育课程;并充分发挥二三级医院专业人才对护理院的技术指导,利用他们的经验及专业技术不断提高护理院服务质量。另外,应积极开展针对护理院医护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既要提升其业务素质,也要培养其沟通等方面的技能。最后,要营造护理院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能够激励医护人员工作热情的考核制度,创立公正有序的晋升机制,在保证护理队伍稳定性的同时,调动工作热情。

2.构建多部门协同监管治理模式

护理院各个主管部门的共同治理目标就是护理院有序运行,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护理服务。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各个部门应加强彼此工作上的联动与合作,定期召开例会,汇报本部门对护理院工作的最新动态及工作打算,达成工作共识,共享对护理院的监督检查结果等。

3.加大对护理院的财政投入力度,保证护理院健康、有序发展

应加大对护理院的财政补贴,保证护理院运行。目前苏州市相关文件规定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行补贴的护理院皆为民营性质,对公办护理院没有政策倾斜。本文认为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护理院,都应加大投入,并不断增加护理院的护理床位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老年养护需求。除了财政补贴,也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如红十字会、慈善基金会等组织筹措资金,促进护理院更好更快发展。最后,护理院主管机构应在协商基础上共同建立护理院分级标准,根据护理院不同等级划分医保待遇及投入力度,从而更加公平、高效地促进护理院发展;同时对不同等级护理院设置不同监管标准,使护理院规范化发展。

4.健全行业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护理院发展尚处于初探阶段,仍需借鉴国内外经验,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使护理院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明确护理院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要制定护理院出入院标准,拒收不属于护理院收治对象的患者,减轻护理院“押床”现象,从源头上保证护理资源公平分配和高效利用。转诊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机构间绿色转诊通道的建立,加强护理院与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协作,充分发挥护理院作为延续性医疗机构独特作用。随着临终关怀在护理院工作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应明确临终关怀的含义、标准及内容,使垂危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得到良好的心理疏导及慰藉。

5.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护理范文第2篇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过的骨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在骨科护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的方法。

2、骨科护理的常见问题

2.1医院制度不完整

首先就是医院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监控力度也不够,另外,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对骨折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所以就会常常出错。

2.2护理人员缺乏对患者的护理责任感

有关骨科的问题在当代越来越多,因此就会使得,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变得相当繁重。所以,在骨科护理过程中,由于骨科护理人员少、护理任务重,这样就容易给骨科护理人员带来了比较繁重的工作压力,更有甚者,由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态度非常的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容易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责任意识慢慢消失。长期发展下去就会滋生消极应付的心理,或者是对患者表现出态度冷淡、护理不周、甚至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发生冲突的现象。

2.3护理人员技术不娴熟

在骨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一般的基础护理及技术操作之外,还应该熟练掌握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相关方法。但是大多护士毕业时间短,除此之外,还由于科室之间的轮转问题,专业知识相对的比较缺乏、经验也相对地不足、技术水平偏低,因此有的护理人员会常常违反操作规程,这样就会导致操作失败和出现差错。

2.4护理人员与患者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

相关的骨科护理人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强度大而且工作比较繁琐,很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心理上的问题。这样便会给二者沟通带来的一定的难度。长此以往不但会造成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缺乏耐心,而且还会对患者的病情缺乏相应的了解。由于工作量大,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医护人员难免会将一些冷漠烦躁的态度带给患者。这样医护人员对于病患的病情就更加的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从而有可能给患者的病情带来恶化等。

3、骨科护理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3.1建立完善骨科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存在医院安全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医院应该制订《骨科重点患者交接班制度》、《骨科护理组长责任制》、《各班护理人员职责》、《骨科护理安全目标责任制》、《骨科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等。从而来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对护理环节及终未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另外,科室还要专门成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所有人员各司其职,并且还要随时的抽查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3.2开展学习互动,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

这个问题在各个医院都会出现,因此在以后的骨科护理工作中,医院应该首先对相应的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责任感培养。让所有的医护人员深刻的认识到他们拥有责任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此之外,还要在护理工作进行中,应尽可能的对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热情对待,耐心的解决他们心中的不同问题。

3.3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

骨科相关的负责人可采取业务培训、开办专业知识讲座等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服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因为在现代骨科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修养,除此之外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相关负责人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学习、讲座培养来让医护人员不断的进行充实自己,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护理工作,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3.4鼓励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

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就是增进二者之间信任,这也是避免发生误会和纠纷的重要方式之一。美好的语言,不仅使人听了心情愉快,感到亲切温暖,而且还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护士每天与患者接触,频繁交往,如果能注意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必将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大大提高护理水平。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要及时主动接触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心声。及时的对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心灵上的安慰。这样可以促使患者的康复。

4、小结

护理范文第3篇

一、加强护士在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按护士规范化培训及护士在职继续教育实施方案抓好护士的“三基”及专科技能训练与考核工作

1、重点加强对新入院护士、聘用护士、低年资护士的考核,强化她们的学习意识,护理部计划上半年以强化基础护理知识为主,增加考核次数,直至达标。

2、加强专科技能的培训:各科制定出周期内专科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与考核计划,每年组织考试、考核2—3次,理论考试要有试卷并由护士长组织进行闭卷考试,要求讲究实效,不流于形式,为培养专科护士打下扎实的基础。

3、基本技能考核:属于规范化培训对象的护士,在年内16项基本技能必须全部达标,考核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抽考。其他层次的护士计划安排操作考试一次,理论考试二次。

4、强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组织进行一次规章制度的实际考核,理论考试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检查遵章守规的执行情况。

(二)、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护士的整体素养

1、组织学习医院服务礼仪文化,强化护士的现代护理文化意识,先在护士长层次内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后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提升素养活动,制定训练方案及具体的实施计划。

安排全院性的讲座和争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护士社交礼仪及职业服务礼仪。开展护士礼仪竞赛活动,利用“5.12”护士节期间掀起学礼仪、讲素养的活动月,组织寓教寓乐的节日晚会。

(三)、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随着护理水平与医疗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各科室护士长组织学习专科知识,如遇开展新技术项目及特殊疑难病种,可通过请医生授课、检索文献资料、护理部组织护理查房及护理会诊讨论等形式更新知识和技能。同时,有计划的选送部分护士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学术水平。

二: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

(一)、年初举办一期院内护士长管理学习班,主要是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技巧及护理服务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今社会人群对护理的服务需求,新的一年护理工作展望以及护士长感情沟通交流等.

(二)、加强护士长目标管理考核,月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科室护理质量与护士长考评挂钩等管理指标。

(三)、促进护士长间及科室间的学习交流,每季组织护理质量交叉大检查,并召开护士长工作经验交流会,借鉴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三、加强护理质量过程控制,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效

(一)、继续实行护理质量二级管理体系,尤其是需开发提高护士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质管作用,明确各自的质控点,增强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二)、建立检查、考评、反馈制度,设立可追溯机制,护理部人员经常深入各科室检查、督促、考评。考评方式以现场考评护士及查看病人、查看记录、听取医生意见,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进一步规范护理文书书写,从细节上抓起,加强对每份护理文书采取质控员—护士长—护理部的三级考评制度,定期进行护理记录缺陷分析与改进,增加出院病历的缺陷扣分权重,强调不合格的护理文书不归档。年终护理文书评比评出集体第一、二、三名。

(四)加强护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1、继续加强护理安全三级监控管理,科室和护理部每月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查摆及做好护理差错缺陷、护理投诉的归因分析,多从自身及科室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应吸取的教训,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科室及个人,追究护士长管理及个人的有关责任。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强调二次核对的执行到位,加强对护生的管理,明确带教老师的安全管理责任,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3、强化护士长对科室硬件设施的常规检查意识,平时加强对性能及安全性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持设备的完好。

四、深化亲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一)、在培养护士日常礼仪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用语,护患沟通技能。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注重收集护理服务需求信息,护理部通过了解回访卡意见、与门诊和住院病人的交谈,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等,获取病人的需求及反馈信息,及时的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对护士工作给予激励,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

五、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一)、指定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负责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定期召开评学评教会,听取带教教师及实习生的意见。

(二)、各科护士长为总带教老师,重视带教工作,经常检查带教老师的带教态度、责任心及业务水平,安排小讲课,了解实习计划的完成情况,做好出科理论及操作考试。

(三)、护理部做好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工作,不定期下科室检查带教质量,每届实习生实习结束前,组织进行一次优秀带教老师评选活动。

(四)、增强科研意识,力争年内引进或开展新技术项目1-2项。

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保护;呼吸内科;护理管理

近年来,随着全国性的大气污染的逐步蔓延和加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给呼吸内科医护人员临床诊治和护理带来较大压力。作为诊治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功能科室,呼吸内科收治的多种病症具备较强的传染性,致使临床护理人员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危易感人群。工作的潜在危险性,已成为严重困扰呼吸内科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和护理质量的重要问题。本文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在呼吸内科比较分析不同临床护理措施的差异性,研究临床护理保护管理在控制护理风险、改善护理质量上的显著作用。旨在进一步推动改善呼吸内科临床安全防护效果,尽量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性伤害的发生。相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工作的护理人员68名,均为女性。随机均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8.2岁,专科14名,本科16名;B组为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9.4岁,专科19名,本科11名。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护理人员在性别、年龄、学历等自然条件上无明显差异(P>0.05)。

1.2一般方法:

两组采用不同护理管理模式,A组运用临床护理保护措施,B组运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记录周期,以护理人员护理患者数满20例时截止。其中在呼吸内科运用临床护理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1.2.1健全管理机制。

在严格遵循原有日常护理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坚持做到“三个要”。一要对护理人员加强自我保护的有关内容突出强调。如坚持简单有效的标准洗手法,注射回针坚持单手套法预防针刺伤,类似操作都坚持按章做到流程化操作、标准化检验。二要对重要护理内容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如正确佩戴口罩,上与下眼睑距离1cm,下需完全包住下颌,内面折叠方能收入无菌袋[1]。三要建立责任和落实体系。临床护理保护的有效实施,需要各级护理人员按章办事、按岗尽责、上行下效、相互监督,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时时要想安全法,处处要做安全事。

1.2.2严谨工作作风。

优秀的制度需要原原本本地落地执行,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呼吸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千头万绪、衔接紧密、事关重大,护理人员应当始终保持严谨自律的工作作风,这是达到临床护理保护效果的关键。一方面,要搞好常态化的岗位培训,强化护理技能的熟练度,固化护理作风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好自我保护和技术防范,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时刻绷紧安全弦。

1.2.3强化风险教育。

一要持续加大职业防护教育力度,掌握针对各类传染源和感染源的防护机制。二要采取随机随岗经常性考核验收,检查护理人员对基本防护和应急处理等知识的真实熟悉程度。三要认真梳理临床护理上潜藏的风险点和隐患点,定期做好摸底排查工作。呼吸内科临床护理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与患者接触带来的结核杆菌感染等生物性危害;由使用消毒试剂等引起的化学性危害;处置作业意外刺伤、仪器辐射等造成的物理性危害。这些在日常临床护理防护中,还需要一线护理工作者不断进行总结丰富。

1.2.4加强技术防护。

一方面,是要加强对护理环境的消毒灭菌等防护措施。如疑似和确诊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房,要坚持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溶液进行洗消作业,要定期开启循环式空气消毒机防止飞沫中细菌病毒污染空气,污染后要马上进行消毒[2]。另一方面,是要做好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措施。如进入病区要正确穿着隔离服,正确佩戴口罩,可能接触患者体液或有侵入性操作时,要正确穿戴手套,护理人员的休息环境要保持空气流通勤通风等。

1.2.5筑牢心理防线。

长期处于高危的工作环境,出于生理本能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必然较大,恐惧、疑虑等不良情绪如不能及时排解和疏导,容易引发和滋生心理疾病。要对护理人员掌握运动、倾诉等有效的解压方法,在工作中锻炼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保持健康积极的工作态度[3]。

1.3效果评定标准:

为有效考量临床护理保护在实践中的有效性,针对呼吸内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效果和临床护理质量,对两组护理人员和对应患者进行调查和评测。

1.3.1护理人员满意度:

自制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各致病因素防范、感染控制、管理规章科学性等相关临床护理方面内容。总评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80~100分为非常满意。

1.3.2护理职业风险发生率:

统计两组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因保护措施缺乏、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而产生的护理风险,并计算其发生概率。

1.3.3护理缺陷率:

依据医疗缺陷判定标准,围绕日常对呼吸内科患者临床治疗处置工作,记录具体问题划归所属缺陷程度,并计算两组护理工作各自缺陷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有效率为76.5%,两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职业风险发生率调查结果:

研究中两组各护理患者680例,观察组发生职业风险事件179例,风险率为26.3%,对照组发生职业风险事件22例,风险率为3.2%,两组护理职业风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缺陷率调查结果:

经统计,观察组被评定为护理缺陷的有18例,护理缺陷率为2.6%,对照组被评定为护理缺陷的有79例,护理缺陷率为11.6%,两组护理缺陷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在临床护理中面临生物病菌感染、化学物质污染、物理损伤和心理侵害等诸多高危致病因素,使临床护理人员长期承担着较高的职业风险[4]。研究结果表明,在呼吸内科的临床护理中采取保护措施,能够明显降低护理工作风险的发生率[5],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不仅促进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提升,更大幅降低了总体护理缺陷率。所以说,临床护理保护有效改善了呼吸内科的临床护理管理水平,是极具推广价值的先进护理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凤萍.临床护理保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7):522-523.

[2]李立群.临床护理保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4):31-33.

[3]温华慧.探讨呼吸内科中护理管理的临床保护应用[J].医学信息,2004,17(39):220.

[4]闫芳,惠荣.浅谈呼吸内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问题[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1):149-150.

护理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孕妇,将其随机均分成I组、Ⅱ组。孕妇年龄在22岁到39岁之间;36例初产妇,32例经产妇;29例自然分娩,39例剖宫产。两组孕妇年龄、孕次和分娩方式等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I组患者行全程陪产护理,即在孕妇生产时全程陪护,此护理方法无关医生或护士的临床经验以及技能。Ⅱ组首先观察孕妇的具体情况,选择自然分娩、可能自然分娩和剖宫产三种不同的护理方案,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得到家属同意后开始产程指导及护理。此护理方法需要医生及护士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技能水平要求也较高。若有孕妇存在特殊要求,在有利的前提下应尽量满足。若所提要求不利于生产,则要拒绝并进行详细解释。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

1.2.2比较方法比较两组孕产妇的产程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用来表示所有数据,x2来表示计数资料,并用t进行检验,若P<0.05则表明两组存在显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Ⅱ组孕产妇产程时间比I组少得多,存在显著差异(P<0.05);Ⅱ组出血量超过500ml的孕产妇明显少于I组,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Ⅱ组有33例新生儿Apgar评分处8到10分范围内,其所占比例为97.0%,I组比例只有91.2%,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产程时间、出血量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

3讨论